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
壹、緣起
早期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並非主要之環保議題,故當發生意外事件,於完成現場緊急應變工作後,常會忽略衍生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近年來因完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之立法工作,且發生數件受矚目之污染事件,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也漸為環保焦點之一,也較能全面性考量污染事件所有衍生之問題,進而瞭解到正確迅速的防止污染擴大並保護危害受體,為緊急污染案件之首要任務。
運作油品或其他化學品,免不了因人為疏失、天災或其他外力所致而發生意外事件,致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污染意外事件之成因,包含:廢水排放、廢棄物棄置、槽車翻覆、儲槽洩漏、輸油管線破裂等多種,各類型事件之污染特性差異相當大,且同類型間也會因洩漏量大小、附近地理或地質條件不同、危害受體遠近或居民生活習性之差異等,而造成各污染事件之污染程度、急迫性及需採取之應變措施不同。例如85、87年發生之省道後龍溪橋及國道322.5 K洩漏事件,雖同屬長途輸油管線洩漏案件,但一透過地表水之傳輸途徑而於洩漏之當天即影響水域漁業,另一則透過地下水、土壤氣體等途徑,於發生洩漏多日後才影響附近居民,而二個案件之後續的整治工作內容及費用,也有極大之差異。
如同上段所述,土壤及地下水之緊急污染案件之各案差異相當大,難以一套應變程序或機制即適用於所有類型,雖如此,在發生緊急污染案件時,仍應儘速辦理相關之應變措施,以控制污染擴散達成保護危害受體、降低污染範圍及後續整治費用支出。要達成此目的,建全、迅速之應變組織,人員之經驗、技術及建構相關之操作手冊等,均為必備之條件。有鑑於此,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近年來持續辦理本計畫,以積極辦理有關緊急污染案件之相關工作,相關作為包含成立專業應變支援單位,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發生初期即進行污染調查、查證工作以儘速掌握場址污染現況,另研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處理參考手冊」,建構各類型案件之處理原則及方法等,並透過實際執行而累積有關應變程序、執行技術等方面之經驗。以期未來辦理相關污染案件時,應變組織能更健全、應變反應能更迅速,且相關之應變措施更正確,以達成保護危害受體及避免污染擴散之目的。
貳、計畫目標
民國89年2月「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公告施行後,政府對於有關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案件有了法源依據,可依法執行相關工作。然而面對日益增加及複雜性高之地下環境污染查證、評估改善及緊急應變工作,各地方縣市政府礙於預算編列、相關行政程序等因素,無法立即因應污染案件應變之需,難即時掌握各污染案件中之狀況,故於必要時或特定複雜案件,仍需由中央主管機關協助。有鑑於此,環保署自90年度開始委託專業機構於專案計畫中執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案件緊急應變及技術支援工作。截至108年12月,共執行17件相關專案計畫,總計執行269處場址緊急應變及技術支援工作,期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案件發現初期,即能掌握污染概況,以利採取相關應變處理措施,減輕污染影響或避免污染擴大。
本計畫之特性及目的,屬一短時間內完成之初步污染調查評估或污染查證階段性工作,於各污染案件發生初期,儘速掌握場址污染現況、受體危害影響,並研判是否有執行緊急必要措施或應變必要措施之必要性。另依據主管機關之需求規劃合適之污染調查方式,迅速進行採樣與檢測分析,以判明污染物、瞭解污染物特性及證據保全,提供主管機關後續決策或推動相關工作建議。本計畫之辦理流程請參見圖1,主要工作包括緊急應變啟動、現勘及資料收集、危害評估與應變處理建議、污染調查查證、報告撰寫等。
為妥善辦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本計畫之主要目標即係成立一應變支援單位協助環保署及地方環保機關調查、查證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緊急案件,俾利採取相關應變處理措施,以減輕污染影響或避免污染擴大。於計畫執行期間內,不分例、假日,24小時均有專人負責聯繫、辦理緊急事件處理。當緊急應變機制啟動時,人員、設備可於48小時內到達現場(不含外島)。
.png)
參、實施歷程與成果
環保署自90~108年度共陸續執行17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相關專案計畫(如表1),應變及查證之目的大致可分為污染查證、污染改善驗證、污染成因及污染源調查等,其中90~93年度所執行之污染應變案,其交辦目的是以污染查證為主。而94~108年度之交辦目的則漸多樣化,除污染查證外,也增加污染來源追踪、污染原因及環境介質調查等項目。以應變案件數量來看,其中以91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工作之規劃與技術支援計畫」之緊急處理污染事件最多,有29件案件;其次之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94年度)」有22件案件。早期專案計畫交辦緊急處理污染事件數量較多,主要是因當時縣市土壤及地下水之應變能量較為不足,以及民眾環保意識較為薄弱,再加上未有特定專案計畫(如全國農地重金屬污染潛勢調查計畫、全國加油站及儲槽系統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潛勢調查、全國非法棄置場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全國廢棄工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潛勢調查、全國工業區土壤及地下水品質管理計畫)進行定期監測及管制措施,因此需環保署成立應變支援單位,辦理緊急處理污染案件,並採取應變必要措施,協助減輕污染危害或避免污染擴大。
截至108年12月為止,各專案計畫總計執行199處場址緊急應變工作,由於有17處場址於同一年度或不同年度延續執行,故總共可視為182處獨立之場址應變工作,其中發生縣市以彰化縣執行27處最多,而場址類型以工廠污染問題為主有54處。另共計95處場址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物含量超過管制標準,主要之土壤污染物質包含有機化合物類之總石油碳氫化合物、苯、二甲苯、甲苯、乙苯及戴奧辛,重金屬類之鎘、鎳、鉻、銅、鉛及鋅;主要之地下水污染物質則為苯、甲苯、氯乙烯及三氯乙烯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年度 | 計畫名稱 | 執行期間 | 案件數量 |
---|---|---|---|
90 | 地下水潛在污染場址調查與應變計畫 | 91.01~92.01 | 5 件次 |
91 |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工作之規劃與技術支援計畫 | 91.10~93.02 | 29 件次 |
92 | 非法棄置場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查證與應變計畫 | 92.12~94.01 | 13 件次 |
94 |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94年度) | 94.04~95.06 | 22 件次 |
95 |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95年度) | 96.06~98.08 | 11 件次 |
96 | 96-97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96年度) | 96.06~97.08 | 9 件次 |
97 | 96-97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97年度) | 97.06~98.08 | 16 件次 |
98 | 98-99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98年度) | 98.09~99.08 | 14 件次 |
99 | 98-99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99年度) | 99.09~100.08 | 14 件次 |
100 | 99-100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99年度) | 100.09~101.08 | 17 件次 |
101 | 100-101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101年度) | 101.10~102.10 | 12 件次 |
102 | 102-103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102年度) | 102.11~103.11 | 17 件次 |
103 | 102-103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103年度) | 103.12~104.12 | 13 件次 |
105 | 105-106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105年度) | 105.01~105.01 | 7 件次 |
106 | 105-106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調查、查證及技術支援工作計畫(106年度 | 106.02~107.02 | 4 件次 |
107 | 107-108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應變計畫(107年度) | 107.06~108.06 | 6 件次 |
108 | 107-108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汙染事件應變計畫(108年度) | 108.06~109.06 | 6 件次 |
本計畫相關執行成果統計說明如下:
一、場址所在縣市
90~108年度(民國91年1月至108年12月止)各計畫執行之應變場址所在縣市數量分布,如表2所示。以彰化縣47處最多,因該縣於94年度發生戴奧辛鴨蛋事件,進行多件相關污染查證調查及污染源比對以致場址數量較多;其次為臺中市37處,高雄市25處,桃園市24處,苗栗縣23處,臺南市20處,屏東縣13處,新竹市及臺東縣各8處,新竹縣及新北市各7處,澎湖縣及花蓮縣各5處,雲林縣及宜蘭縣各4處,嘉義縣及臺北市各3處,嘉義市、南投縣、金門縣及跨縣市各2處,連江縣1處;如圖2所示。
年 度 |
臺 北 市 |
高 雄 市 |
新 北 縣 |
桃 園 縣 |
新 竹 市 |
新 竹 縣 |
苗 栗 縣 |
臺 中 市 |
彰 化 縣 |
南 投 縣 |
雲 林 縣 |
嘉 義 市 |
嘉 義 縣 |
臺 南 市 |
屏 東 縣 |
宜 蘭 縣 |
花 蓮 縣 |
臺 東 縣 |
澎 湖 縣 |
金 門 縣 |
連 江 縣 |
跨 縣 市 |
---|---|---|---|---|---|---|---|---|---|---|---|---|---|---|---|---|---|---|---|---|---|---|
90 | 0 | 2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91 | 1 | 5 | 0 | 1 (1) | 0 | 0 | 5 | 6 | 4 | 0 | 1 | 0 | 0 | 3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92 | 1 | 1 | 0 | 2 | 0 | 0 | 2 | 2 | 1 | 0 | 1 | 0 | 0 | 0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94 | 0 | 1 | 1 | 2 | 0 | 0 | 1 (1) | 1 | 6 | 0 | 0 | 0 | 1 | 2 | 1 | 1 | 0 | 2 | 1 | 0 | 1 | 0 |
95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5 | 0 | 0 | 0 | 0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96 | 0 | 1 | 0 | 0 | 1 | 1 | 1 (1) | 1 | 0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97 | 0 | 4 | 1 | 0 | 1 | 0 | 1 | 2 (1) | 0 | 0 | 0 | 0 | 0 | 2 | 0 | 1 | 0 | 0 | 2 | 0 | 0 | 0 (1) |
98 | 0 | 2 (1) | 2 | 0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2 (2)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99 | 0 | 0 | 0 | 0 | 0 | 2 | 0 | 4(1) | 1 | 0 | 1 | 1 | 1 | 1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00 | 0 | 1 | 0 | 3 | 1 | 0 | 1 | 3 (1) | 2 | 0 | 0 | 0 | 0 | 0 | 3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101 | 0 | 0 | 0 | 1 | 1 | 1 | 2 | 0 | 3 | 0 | 0 | 0 | 1 | 0 | 1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102 | 0 | 2 | 0 | 4 | 1 | 1 | 1 | 0 | 2 (1) | 0 | 0 | 0 | 0 | 3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103 | 0 | 3 (1) | 1 | 1 | 0 | 0 | 0 | 0 | 3 | 2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05 | 0 | 0 | 0 | 0 | 2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2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06 | 0 | 1 | 1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07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2 | 1 | 3 | 5 | 1 | 0 | 0 | 0 |
108 | 1 | 2 | 0 | 7 | 0 | 0 | 6 | 17 | 2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合計 | 3 | 25 | 7 | 24 | 8 | 7 | 23 | 37 | 47 | 2 | 4 | 2 | 3 | 20 | 13 | 4 | 5 | 8 | 5 | 2 | 1 | 2 |
- ( ) 表該年度延續前計畫之場址,不列入統計,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 本表統計至108年12月
.png)
二、場址類型
各類型場址污染發生頻率以工廠類型之數量最多(如表3),於182處獨立場址中有54處為工廠類型,佔全部場址數量30 %,可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來源主要仍因工廠污染所致;其他類型39處,佔全部場址數量21 %,包括輸油管漏油、意外事故及不明原因污染等,非法棄置場址38處,佔全部場址數量之20 %,顯示廢棄物非法清理棄置問題仍存在;農地31處、加油站16處及儲槽4處,其中加油站場址數量比工廠要少,應與環保署近幾年持續進行大規模加油站查證工作有關,各類型場址分佈比例如圖3所示。
計畫年度\場址類型 | 農地 | 加油站 | 工廠 | 非法棄置 | 儲槽 | 其他 |
---|---|---|---|---|---|---|
90 | 0 | 2 | 0 | 1 | 1 | 1 |
91 | 8 | 1(1) | 7 | 6 | 0 | 5 |
92 | 3 | 2 | 2(1) | 3 | 1 | 1 |
94 | 2 | 2 | 4(1) | 6 | 1 | 6 |
95 | 4 | 0 | 1 | 5 | 0 | 1 |
96 | 2 | 1 | 5(1) | 0 | 0 | 0 |
97 | 1(1) | 1 | 6 | 3 | 0 | 3(1) |
98 | 1 | 0 | 5(1) | 2 | 0 | 3(2) |
99 | 2 | 0 | 5 | 3(1) | 0 | 2(1) |
100 | 2 | 0 | 6 | 3 | 0 | 4(1) |
101 | 0 | 3 | 3 | 1(1) | 0 | 4 |
102 | 3 | 2 | 3 | 3 | 0 | 5(1) |
103 | 1 | 1(1) | 4 | 2(1) | 0 | 3 |
105 | 2 | 1 | 4 | 0 | 0 | 1 |
106 | 1 | 0 | 2 | 1 | 0 | 0 |
107 | 0 | 1 | 2 | 0 | 1 | 3 |
108 | 47 | 2 | 3 | 0 | 0 | 1 |
總計(處) | 79 | 19 | 61 | 39 | 5 | 43 |
- 該年度延續之前計畫進行查證之場址,不列入統計
- 本表統計至108年12月
.png)
三、環境介質採樣數量
90~108年度(民國91年1月至108年12月止)計畫採樣數量彙整於表4,總計採集2,421組土壤樣品,平均每案件採集11組土壤樣品;地下水樣品共採集939組,平均每案件採集4組地下水樣品;廢棄物樣品共採集305組、地表水樣品31組及底泥樣品201組,其中廢棄物樣品集中於99年度,與該年度案件進行多次廢棄物場址污染調查有關,另截至108年度共設置99口地下水標準監測井。
計畫年度\數量 | 土壤樣品(組) | 地下水樣品(組) | 廢棄物樣品(組) | 地表水樣品(組) | 渠道底泥樣品(組) | 地下水監測井設置(口) |
---|---|---|---|---|---|---|
90 (5件) | 12 | 14 | 13 | 4 | 0 | 5 |
91 (29件) | 197 | 61 | 4 | 9 | 5 | 10 |
92 (13件) | 289 | 107 | 5 | 2 | 0 | 5 |
94 (22件) | 145 | 73 | 0 | 1 | 24 | 5 |
95 (11件) | 226 | 26 | 1 | 1 | 22 | 0 |
96 (9件) | 88 | 59 | 1 | 0 | 26 | 12 |
97 (16件) | 265 | 19 | 0 | 0 | 0 | 4 |
98 (14件) | 431 | 151 | 0 | 7 | 24 | 8 |
99 (14件) | 270 | 122 | 258 | 7 | 37 | 2 |
100 (17件) | 114 | 111 | 13 | 0 | 0 | 8 |
101 (12件) | 37 | 56 | 0 | 0 | 0 | 16 |
102 (17件) | 92 | 52 | 0 | 0 | 38 | 7 |
103 (13件) | 47 | 15 | 0 | 0 | 20 | 1 |
105 (7件) | 16 | 17 | 0 | 0 | 0 | 3 |
106 (4件) | 83 | 4 | 10 | 0 | 5 | 1 |
107 (6件) | 40 | 43 | 0 | 0 | 0 | 10 |
108 (6件) | 69 | 9 | 0 | 0 | 0 | 2 |
總計 | 2,421 | 939 | 305 | 31 | 201 | 99 |
四、污染物類別
依查證結果,269處場址中有78處場址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物濃度超過管制標準,土壤超過管制標準有67處、地下水超過管制標準有42處,其中土壤及地下水同時超過管制標準則有16處。
67處場址土壤超過管制標準之污染物包括有機化合物類之TPH、苯、二甲苯、甲苯、乙苯及戴奧辛,其中以TPH污染物最為常見,總計21處場址土壤中含有TPH濃度超過管制標準,苯污染物出現頻率次之,有5處場址土壤中含有苯濃度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重金屬類污染物包括銅、鉻、鎳、鋅、鉛、鎘、汞及砷,其中有26處場址鉻濃度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為最常見土壤重金屬污染物。
42處場址地下水超過管制標準之污染物質包括有機化合物之苯、甲苯、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1,1-二氯乙烯、順-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總酚、萘及TPH,其中17處場址地下水苯含量超過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為最常見之地下水有機污染物,其次為三氯乙烯污染物,總計8處場址地下水中三氯乙烯含量超過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而重金屬類污染物包括銅、鉻、鎳、鋅、汞及砷等,其中有3處場址地下水中含鉻濃度均超過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依污染物出現頻率來看,顯示以有機污染物對地下水污染威脅較大,其中以氯化乙烯類污染頻率最高,90~108年度各類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出現頻率統計如圖4。
.png)
.png)
五、公告場址數量
自94年度至108年度(近十五年)共執行269處場址,經調查或查證後,確認有78處場址土壤或地下水品質超出管制標準值,共有29處被公告為控制場址,14處場址被公告為整治場址,分別為「臺灣RCA原桃園廠區」、「臺南仁德嘉仁加油站油污染案」、「臺南市中石化安順廠」、「澎湖縣湖西供油供油中心」、「臺東縣綠島汽車漁港加油站」等,另「苗栗頭份竹南地區地下水污染查證」因污染源不明確,公告劃定地下水使用限制地區及限制事項。
肆、綜合效益
本計畫成立緊急支援單位協助辦理緊急污染案件,使主管機關能迅速掌握各場址之污染特性及狀況,而於必要時能採取有效之應變必要措施,防止污染擴大或危害人民健康及環境品質。且經查證確認有污染情事,主管機關能依法辦理後續法規程序。歷年總計完成252處獨立場址之污染調查、查證及驗證等應變工作,環保署亦藉由本計畫之執行,已建構各類型案件之處理原則及方法,累積有關應變程序、執行技術等各方面之經驗,俾利於污染事件發生初期,達成妥善保護危害受體及避免污染擴散之目的。